稻渔种哪都能选用
“稻渔”这两个字是我最深的青春印记。
1.甲鱼肠道微生物取样
2.技术服务中
遇见“稻渔”
4年前,我有幸考进了南昌大学水产卓越班,我与“稻渔”相遇了。水产卓越班为班上的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开放的科研环境,大家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我和几位同学当时选择了在洪一江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稻鳖共生生态机制”的课题研究。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稻鳖”其实完全没有概念,“为什么要把水稻和鳖放在一起养?”“稻鳖共生究竟有什么用?”“水产科学的研究肯定不只局限在封闭的实验室里,是不是还得跑鱼塘下稻田?”
稻渔工程中所“渔”之物其实包括多种,比如鱼、鳖、泥鳅、小龙虾、螃蟹、黑斑蛙等。
第一次真切地对稻渔这种共作模式有所感悟还得从玉山县的“茭白——甲鱼”模式说起。茭白是玉山的特色产业,而当地的茭白田深受福寿螺之害,如何在不影响茭白品质的前提下,以一种既经济又绿色的方式来消灭福寿螺?洪一江教授在玉山开展的“茭白——甲鱼共生养殖实验”获得了阶段性成功:在茭白田里套养甲鱼,甲鱼以茭白田里的虫子、鱼虾为食,甲鱼的粪便还可以肥田,最关键的是甲鱼能很好地控制福寿螺,为农户增添了一份收入。
“稻渔综合种养”升级“稻渔工程”
稻渔综合种养这种模式通过一田双收,可以同时收获水产品和有机稻米,有的甚至可以实现一田多收,轻而易举地就能超过普通单种水稻单位面积产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能够显著提升农田的单位产值。但稻渔综合种养方式要成规模地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想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稻渔综合种养,需要一系列优良品种加一系列关键技术。”洪老师对我们说。于是我们决定从品种和技术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将在水稻田里养殖水产动物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升级成为“稻渔工程”,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标准化的流程和更加多样化的综合种养,使其具有多样性、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特点。
3.稻渔系列产品
4.“茭白-甲鱼”模式测产
5.南丰“添鹏甲鱼”育种研讨
我们最终示范和推广了国内领先的“稻虾”“稻蟹”“稻鳖”“稻蛙”“稻鱼”和“稻鳅” 等6类12种典型模式,基本可以因地制宜地满足全国各地稻渔综合种养地区的需求。
我们在九江主要推广稻虾、稻蟹模式,因为九江有着天然的良好水质,虾蟹养殖也是该地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南昌进贤县推广了稻蛙模式;在鹰潭余江镇推广了稻鳖模式;在抚州推广了稻鳅模式等等。
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技术大礼包。例如:创新了“八字经”种养法,从“水、种、饵、密、规、培、防、管”八个方面对传统稻渔综合种养进行升级。老话说“养鱼先养水”,稻渔工程也不例外,除了要协调好水稻与水产动物之间的生态平衡,水质调控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还记得进行稻渔工程模式整合时,我们在水质调控方面吃过大亏,失衡的水体营养状态与理化特性不仅仅影响到水产动物的生长状态,还有极大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还记得对稻虾模式进行探索时,水体的营养状态会影响到浮游生物的群落格局,造成浮游动物数量增多,从而与虾苗发生竞争,甚至原本应该是虾苗食物的枝角类浮游动物,反倒吃掉了虾苗,而稻蛙和稻鳖模式的水质污染和严重富营养化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为了解决水质问题,我们最初从调整水产动物投放比例、投放期,改变田间工程的整体架构,加强水体流动性等方面进行探索,甚至尝试在前期利用生态水质调控产品来调控水体,但是忙活了几个月,最终全都无功而返,团队里的同学都十分泄气,于是我们重新审视了我们的策略,在水质调控上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握水产动物、水稻和水体三者的关系,而应该将整个稻渔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一水两治,一蚌两用”,我突然回想起洪老师的“鱼蚌心经”,利用鱼蚌混养来改变水体的藻相结构从而达到净水和育珠的双收,于是我们沿着这个策略率先拿稻鳖模式开刀。我们采用了仿生态与水质调控相结合的策略,通过绿藻混养调节水体,并利用微流水持续进水,结合水下食物台投饵技术,最终使水体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答卷”
我始终无法忘记在鄱阳湖选育青鳅的过程,两张大桌子上铺着几百条泥鳅,同时蠕动爬行着,夏天高温下的泥鳅,全身分泌着黏液,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密密麻麻的苍蝇落在我们的肩上、手上、头上,一时难以分清是苍蝇落在人身上,还是苍蝇里生了一个人。
文章来源:《水产科技情报》 网址: http://www.sckjqbzz.cn/qikandaodu/2021/0620/544.html
上一篇:渔工心语
下一篇:地方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