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导入法结合在产科大课教学中的应用
产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大课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为主,无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效果一般。近年来,病例导入法教学(case induced method)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逐渐应用于临床教学工作,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病例导入法是选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PBL 是以临床问题为着手点[2],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3]。本文拟探讨在产科大课中开展病例导入法结合PBL 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目的是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创新型医学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 年3 月—2016 年6 月由所在科室承担的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同学共204 名同学,随机分为对照组(101 名)和试验组(104 名),试验组中男52 名,女49 名,年龄(19.)岁;对照组男48 名,女56 名,年龄(19.)岁,两组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统一使用《妇产科学》第8 版教材,对照组采用LBL 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PPT 进行讲授,加入必要的视频、动画,按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讲解;试验组采用病例导入法结合PBL 教学法,以前置胎盘为例,具体做法是:(1)建立病例模型:上课前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临床实际遇到的完全性前置胎盘病例,我们在PPT 上展示一名近足月产妇躺在急诊室的急救床上大出血的图片(产妇面部遮挡且匿名),同时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这名产妇得了什么病?产妇发生大出血,那么腹中胎儿有可能出现什么不良后果?同学们往往很容易想到该疾病属于妊娠晚期出血性疾病,严重的母体出血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复习妊娠晚期出血的疾病有哪些,应该如何鉴别;(2)介绍病例情况:教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产妇的孕产史、生命体征、专科查体和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向同学提问:该产妇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出血,下一步该做哪些化验和检查;(3)对疾病场景提出若干假设,比如孕周已达36 周,血压突然降低、产妇心率增快、出血增多、胎儿胎心减慢该如何处置;又或者孕周仅有32 周,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逐渐减少又该如何处置;(4)围绕出血原因展开前置胎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探讨;(5)总结前置胎盘的诊断要点;(6)延申前置胎盘的预防措施和手段。
1.3 评价指标
产科大课结束四个月后对两组同学进行操作考试、病例分析考试和基础理论考试。将学习性评价加入到大课教学设计,按照文献方法[4]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BZ_16_2087_1373_2113_1419±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同学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同学操作考试、病例分析考试和基础理论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同学考试成绩比较(分,±s)
2.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同学认为本组教学方法对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均有提高,教学满意度也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照组教学方法是沿用多年的传统讲授法,优点是由是授课教师进行全面讲解,知识点全面,缺点是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试验组采用病例导入法结合PBL 教学法,是从实际病例入手,在教师的主导下从临床表现和症状开始逐层剖析病例,让同学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逐渐掌握该疾病的病因、诊断和处理原则,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同学们对临床病例非常感兴趣,试验组病例分析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后,同学们的自信心明显增高,学习兴趣加大。同时,PBL 提高了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自学教材内容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对于未来的医疗工作十分有益。在提问过程中时,需要同学自己整理语言,言简意赅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因此,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试验组同学自我成长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文章来源:《水产科技情报》 网址: http://www.sckjqbzz.cn/qikandaodu/2021/0730/604.html